例如,1955年马寅初在《新人口论》中担心以前一千人做的事,机械化、自动化后,五十人就能做到,其馀九百五十人怎么办?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他提倡避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。但实质上,从收集时代到农业时代,到工业时代,到信息时代,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,人口更多的人类社会,低收入也更充实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假设20个部落每人每天收集12小时保持衣食。假设从收集转移到农耕后,10人每天耕作12小时就能保持所有堕落的衣食。
还有十个人多馀吗?假设为了确保足够的就业,酋长要求部落人口减半,确保只剩下的10人每天不足以工作12小时。但部落人口减少一半后,衣食品市场的需求也减少了。
原本10人每天工作12小时,5人每天工作12小时,酋长要求再消失一半人口。这样下去,一切堕落最后只剩下酋长一个人。这种荒谬与马寅初的论调一样,担心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多馀的。
只是,工作只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付出代价。机器提高效率意味着人类以更小的代价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。这怎么会让人看起来多馀呢?对于前例中技术变革后增加的10人,10人的工作分成20人,每人每天的工作从12小时变成6小时,这样增加了6小时的业馀时间,但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衣食。
另一种方法是让10个人每天工作12小时,另外10个人再工作12小时盖房子,做艺术品。这种部落成本的总劳动时间是一定的,但享受着更丰富的生活。
经济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工作构筑物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。人们不想工作多少,他们喜欢闲暇和消费市场需求。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市场需求,工作意愿适应消费市场需求,消费市场需求是工作机会的来源。因此,就整个社会而言,工作意愿和工作机会基本上不应该给予。
但是,时间的延迟和空间的障碍,有可能在短期和局域过热。这种经济流失是低收入问题的根源,但与人口和技术变革无关。减轻低收入市场流失的关键是减少市场敏感性和韧性,改变消费市场需求,尽快改变工作机会,影响工作意愿,增进两者之间更快、更密切的给定。
技术变革多年来总体上可以提高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给定,对低收入市场的利益大于弊,但可能会产生短期和局部冲击。一旦某个行业的工作被机器取代,员工多年积累的技能就会失去使用武器的地方,不能另行开炉的人们可以说面对困难。
但是,某种工作被机器取代,本质上是社会整体以较少的工作时间构筑某种程度上更好的产品,社会整体收益小于失业者的损失。因此,合理的政策是让失业者从提高效率的收益中得到一定的补偿。即使在纯经济学的意义上,也没有理由允许生育来消除人口。
特别是允许产妇消失的人口是未来的孩子。与成年人相比,儿童更容易适应环境未来的生活方式,不仅可以隐藏未来的消费市场需求,还可以自学控制未来所需的技能。允许生育是人为过低适应环境未来经济循环的人口比例,改善未来低收入形势。此外,生育允许最终不会减少人口,这也有利于充分就业。
人口越多,市场需求和供应越细分,求职者和工作机会就越难决定,低收入就越不充分。如果中国人口下降到现在的五分之一,教师、销售员、理发师等职位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,但宇宙、高速铁路等人口大国可能不再存在。
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大量重复甚至创意工作,从而冲击低收入市场。如果其转型速度长年慢于人类技能的调整,可能会出现大量失业的现象,贫富差距可能会好转。但是,即使机器能够胜任人类的一切工作,也不意味着人口过剩,只要说明人类需要劳动,就可以获得物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市场需求,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商品和服务分配给个人。
关于打破人类智慧的机器,如何处理人类似乎远远超过了现在人工智能过剩的现实担心。
本文来源:爱游戏官方网站入口-www.meitongkuajing.cn